抓住风口问道管理
本期要点:当底层逻辑发生了转变,大机遇也就埋藏其中!
你好,我是王煜全,这里是王煜全要闻评论。
你有没有想过,总是觉得“卷”,是因为我们习以为常的商业世界正在被一种强大的力量所重塑。
我在喜马拉雅新上线的课程《王煜全讲技术史》中指出,今天的商业,正从过去基于稀缺的旧逻辑,被人工智能推向“无限进化”的全新逻辑。
无限劳动力时代即将到来,个性化服务将不再昂贵,而未来的真正赢家,将是“那些进化最快的鱼”——能快速响应变化、持续迭代的组织与个体。
历史告诉我们,每一次底层逻辑的改变,都会带来财富和权力的转移。蒸汽机、电力、互联网,无不如此。而今天,我们又站在AI时代的黎明,会迎来什么样的机遇和挑战呢?
所以,今天不聊科技要闻,给你分享《王煜全讲技术史》最新一期——未来的商业模式什么样。也欢迎你来到课程中,我将带你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、公司和行业,看清趋势,抓住进化的机会。
主题:商业逻辑的剧变——从稀缺到无限
今天,我想和你探讨一个可能会颠覆“公司”这个概念的话题。
我们从小到大学习的经济学,从亚当·斯密到凯恩斯,几乎都建立在一个基础之上,那就是“稀缺性”,资源是有限的,时间是有限的,人力是有限的,机会也是有限的。
整个商业世界,本质上就是如何配置这些稀缺资源的游戏。
但是,这个基础在某些领域已经开始崩塌了。一股强大的力量,正在把我们从一个“稀缺逻辑”的时代,推向一个“无限进化逻辑”的新时代。
这股力量,就是人工智能。它带来的不仅仅是效率的提升,更是一种底层范式的转移。它正在重写商业世界最根本的运转逻辑。
今天这节课,我们要进行一次彻底的“认知升级”。我们将一起探索,当AI把商业的底层逻辑从“稀缺”转向“无限进化”时,未来的业务究竟会长成什么样。
无限劳动力时代
为了把这个宏大的命题说清楚,我将把它拆解成三个环环相扣的部分,对应着供给侧、用户侧、业务模式三个核心层面。
这可能是一次信息量密集的认知旅程,但我保证,走完这段旅程,你再看你手头的工作、你所在的公司、你所处的行业,甚至你自己的职业规划,都可能会有全新的视角。
我们先从最基础的生产要素劳动力说起。这涉及第一个认知,就是无限劳动力的崛起。
在人类商业史的大部分时间里,劳动力都是最核心、最稀缺的资源之一。公司的规模,很大程度上受限于它能雇佣和管理的员工数量。一个人的产出,受限于他每天8小时的工作时间。工业革命极大地突破了体力的限制,机器的出现,让一个工人可以完成过去成百上千人的体力活。这是第一次生产力大解放,它解决了“体力”的稀缺性。
但在此之后,人类的“认知能力”始终是高度稀缺的。一个顶级战略顾问、一个天才软件工程师、一个经验丰富的医生,他们的时间和智慧,就是商业世界里最宝贵的稀缺品。公司愿意为这些“认知劳动力”、也就是知识工人支付高昂的薪水。
然而,AI的出现,正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,挑战知识工人的稀缺性。
因为AI可以复制认知能力。以GitHub Copilot为例,它不是一个简单的代码片段库。它理解程序员的意图,能联系上下文,能生成全新的、以前从未存在过的代码。它不是在“执行”一个写好的脚本,它是在进行“认知创造”。
这意味着,任何一个开发者,都可以通过调用AI,在自己的程序里瞬间集成一个“初级程序员”、一个“设计师”、一个“文案作者”,或一个“数据分析师”。
而最关键的一点是,这种复制的边际成本,趋近于零。
假设你想成立一家小型咨询公司,去分析市场趋势。在过去,你需要雇佣至少3-5名分析师。他们的工资、福利、办公场地、管理成本,都是你的固定支出。你想扩大业务,就需要雇佣更多的人,成本线性增长。这就是典型的稀缺逻辑。
在AI时代,你可以订阅一个或多个强大的AI模型。你设计好工作流,让一个AI Agent负责搜集全球新闻和研究报告,另一个AI Agent负责数据清洗和初步分析,第三个AI Agent负责生成图表和报告初稿。这个“AI分析师团队”可以24小时不间断工作,不会抱怨,不会要求涨薪。
最核心的是,当你接到第二个项目时,你不需要“再雇一个AI团队”。你只需要增加API的调用量。处理一个项目的成本,和处理一百个项目的单位成本,几乎就是电费。
当高级认知能力的成本接近于电费时,商业的供给侧会发生什么?
答案是生产力的爆炸性释放。过去只有大型跨国公司才能负担得起的24小时全球市场监控中心,现在一个创业公司就能用AI搭建起来。过去需要一个庞大团队耗时数月才能完成的药物分子筛选,现在AI可以在几天内完成。过去一个小企业根本不敢想的,为每一位客户定制个性化的营销邮件,现在AI可以轻松生成数百万封各不相同的邮件。
这种转变,将彻底改变公司的组织形态和人力资源管理的逻辑。未来的公司,可能不再是一个由“人”组成的金字塔层级结构。它更像是一个由“人类指挥家”和“AI演奏家”组成的交响乐团。
人类的角色,不再是去执行具体的、重复性的任务。人的核心工作变成了定义业务目标、编排工作流、审美与决策。
这种模式下,“劳动力”这个概念被重新定义了。它不再是稀缺的、需要被节约的资源,而是像电力一样,是充沛的、按需取用的“认知能源”。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问道管理,不再是拥有多少聪明的“员工”,而是拥有多么高效的“AI编排能力”和多么有远见的“人类指挥家”。
这个趋势对所有以“认知劳动”为核心的行业,都将是颠覆性的。软件、广告、设计、内容创作、法律、咨询、金融等都是如此。人类专家的价值,将更多地体现在处理复杂、模糊、需要人性化沟通的场景,以及承担最终的交付责任。
关键在于,我们谈论的“无限劳动力”,并不是一个遥远的科幻概念。它是一个正在发生的、对商业供给侧的根本性重塑。它将生产要素的稀缺性,从“人力”转移到了“算力”和“高质量数据”,但更重要的是,它将人类的价值,回归到了那些无法被轻易量化和复制的能力,比如战略、创意、审美和同理心。
随心而动
而当供给侧拥有了近乎无限的生产能力后,下一个问题自然而然地浮现出来:如此强大的生产力,将如何服务于我们的用户?这就引出了我们的第二个认知升级:从“千人千面”到“一人千面”。
在过去的十年里,我们最常听到的一个词,叫作“千人千面”。它让每个用户都能看到一个与众不同的首页,极大地提升了匹配效率和用户体验。是工业化生产千人一面的进化。但是,“千人千面”本质上是一种“静态的个性化”。
因为你的用户画像一旦形成,在短期内是相对固定的。系统给你打上“喜欢科幻片”、“30-40岁男性”、“居住在北京”这样的标签。无论你是在周一早上通勤的地铁上,还是在周五晚上在家,抖音推荐给你的,可能都是基于标签算出来的科幻大片剪辑。
它了解“你是谁”,但它不了解“你现在是谁”。它缺乏对“情境”的感知。
而AI,特别是能够理解自然语言、处理多模态信息、并进行实时推理的AI,正在把我们带入一个全新的个性化范式,我把它叫作“一人千面”。
“一人千面”的核心思想是:同一个用户,在不同的情境下,应该获得完全不同的服务界面、内容和交互方式。服务的形态不再仅仅取决于用户的身份标签,而是由用户当下的“意图”和“情境”实时动态生成的。
让我们想象几个场景:
比如音乐App。“千人千面”的逻辑是,你喜欢摇滚乐,这是为你推荐的摇滚歌单。
而“一人千面”的逻辑是,AI通过你的手机传感器和日历,感知到你正在健身房进行高强度训练。它不会只推荐摇滚乐,它会为你实时生成一个快节奏、能激发你肾上腺素的、混合了摇滚、电子和说唱的动态歌单。
当你进入拉伸阶段,它会自动切换到节奏舒缓、适合放松的音乐。第二天早上,当你开车上班时,它又会切换到你喜欢的播客或者轻柔的晨间音乐。同一个你,同一个App,在不同的情境下,呈现出完全不同的“面孔”。
再比如在线学习APP。“千人千面”的逻辑是,先评估你的学习阶段,再为你准备相应的课程,比如,先确定你是初学者,再为你准备入门课程。
而“一人千面”的逻辑是,AI在伴随你学习的过程中,通过你的练习题错误率、观看视频时的暂停和回看行为,实时感知到你可能对某些概念没有完全理解。它可以为你生成几个专门的练习题。甚至它可以感知到你的情绪,适当地增加或者减少你的练习。它将成为一个真正懂你的、全天候的私人教师。
看到了吗?“一人千面”的本质,是从“基于身份的预测”进化为“基于情境的服务”。最近流行一个词叫氛围编程,就是完全沉浸于用AI助手编程的氛围中。未来的服务和应用,也可以叫氛围应用、氛围服务。服务不再是一个固定的界面,而是一个流动的、像水一样能适应任何容器的“体验流”。
“一人千面”的范式转移,将会带来商业模式的转移。它意味着企业竞争的终极战场,将从抢占用户屏幕时间,进化为无缝融入用户的生活氛围。
在“千人千面”的时代,App们像一个个独立的岛屿,你需要主动去访问它们。你需要在手机上找到那个App,点开它,然后才能使用它的服务。企业的目标是让你在这个“岛屿”上停留得更久。
而在“一人千面”的时代,最好的服务,是懂得营造氛围的。它就像空气一样,你几乎感觉不到它的存在,但它无时无刻不在为你服务。服务的入口被集成了。你可能只是对你的耳机说一句话,对你的手表看一眼,甚至什么都不做,服务就已经被触发并完成了。
这将催生一种全新的商业价值。价值不再仅仅来自你提供的功能有多强大,而更多地来自你的服务对用户情境的“理解深度”和“响应速度”。能够最懂用户、最快响应的那个服务,将拥有最强的用户粘性。这种粘性,不是靠优惠券或者积分体系建立的,而是靠深度“共生关系”建立的。
一旦你习惯了那个懂你的AI助手,你就很难再回到亲力亲为的“手动时代”。就像人们用惯了智能手机,就再也不想用笨拙的功能机一样。
从“千人千面”到“一人千面”,这不仅是用户体验的升级,更是商业竞争维度的跃迁。它要求企业从“以产品为中心”的思维,彻底转向“以用户的情境为中心”。
服务 永存
那么,当供给侧拥有了无限的劳动力,用户侧又能被如此精细入微地服务时,我们的产品和业务本身,又会发生怎样的根本性变化呢?这就是我们即将探讨的第三个认知升级,从“静态产品”到“动态进化的服务”。
我们先来思考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,你给商家付钱的时候,你买的是什么?
在工业革命时代,你买的是一个“产品”。你买一辆福特T型车,它从出厂那天起,到它报废那天,它的功能是固定的。你买一本《经济学原理》,书里的每一个字都不会改变。这些产品是“静态的”。它们的价值在交付的那一刻就达到了顶峰,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折旧、贬值。
后来,互联网时代带来了“软件即服务”模式。你不再是买断一个软件,而是订阅一项服务。你的软件会定期收到更新。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。但很多时候,这种更新仍然是“计划性的”,是基于公司内部的开发路线图,比如每季度发布一个大版本。
现在,AI正在把这个模式推向一个更加极致的形态。未来的业务,将不再是提供一个静态的产品,也不只是一个定期更新的软件,而是提供一种“动态进化的服务”。
它的核心特征是:服务本身就像一个生命体,它能够通过与用户和环境的持续互动,进行实时的、自主的、永不停止的“微进化”。
这种进化的驱动力,正是AI。传统的产品,依赖于用户调研、客服反馈等方式来收集改进意见,这个过程是缓慢的、有偏见的。而一个内嵌了AI的服务,可以实时分析海量的、匿名的用户行为数据。
比如,AI可以发现,90%的用户在使用某个功能时,都会在第三步卡住几秒钟,然后返回上一步。它能自动识别出这是一个设计缺陷,并向开发团队提出预警,甚至直接生成几种改进方案的UI原型,供设计者选择。这个反馈循环的速度,从过去的“月”或“周”,缩短到了“天”甚至“小时”。
而且,AI它还能创造新的价值。想象一个在线设计工具,比如Canva。它的进化模式可以是这样的:AI分析全网最新的设计趋势,自动生成数千个新的模板、字体和配色方案,供用户选择。
它甚至可以根据你的品牌指南,为你发明出独一无二的、但又符合你品牌调性的新模板。这个工具的内容和功能,每天都在生长,而不是等待总部的设计师去手动添加。
当业务形态变成这样时,企业的价值主张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。
过去,你卖的是产品的所有权。用户为拥有一个“东西”而付费。
现在,你卖的是服务的订阅权。用户为在一段时间内使用某项功能而付费。
未来,你卖的将是“进化权”。用户付费,是为了获得一个能够与他们共同成长、持续变得更好的“伙伴”。
这种模式可以被应用到几乎所有行业。
在医疗健康领域,你购买的不是一次性的体检报告,而是一个“动态健康管理服务”。AI会根据你持续的生理数据、生活习惯和最新的医学研究,不断更新给你的健康建议和风险预警。
在金融理财领域,你购买的不是一个固定的理财产品,而是一个“AI理财管家”。它会根据你的收入变化、家庭状况、人生目标和市场波动,动态地调整你的资产配置。
在教育领域,你购买的不是一套课程,而是一个“终身学习伴侣”。它会根据你的职业发展和兴趣变迁,持续为你推荐和生成新的学习内容。
在这个模式下,商业的护城河不再仅仅是专利、品牌或渠道。最深的护城河,是“数据和模型的进化飞轮”。一旦一个服务通过海量用户互动,把自己的AI模型打磨得比竞争对手“聪明”一代,后来者就很难追赶了。因为当后来者发布产品时,领先者已经通过这期间积累的更多数据,进化到更下一代了。
这将是一个新的赢家通吃的时代。互联网时代的赢家是积累了大量用户,形成规模效应的赢家,AI时代的赢家,将是能够快速进化的赢家。也就是说,互联网时代从“大鱼吃小鱼”,进化到了“快鱼吃慢鱼”,到了人工智能时代,会进一步进化到“进化得快的鱼吃掉进化得慢的鱼”。
就像现在的OpenAI,他们是最早推出高质量大模型的,但是现在他们的进化速度已经变慢了,很多创业公司都开发出了优秀的AI Agent,OpenAI反倒成了模仿者和跟随者。
变“快鱼”
最后,当我们把无限劳动力、一人千面、动态进化这三个认知全部拼在一起,我们会看到未来企业的雏形。
未来的卓越企业,不再是一个僵化的、层级分明的官僚机器。它会更像一个有机体。
它的“感官系统”,是无处不在的传感器和数据接口,实时感知着市场和用户的每一个细微变化,实现了“一人千面”的深度洞察。
它的“神经系统”,是由AI Agent组成的自动化工作流,能够以近乎零的边际成本,高效地处理信息、做出决策、执行任务,这就是“无限劳动力”的体现。
它的“新陈代谢系统”,就是那个由AI驱动的、永不停歇的进化飞轮。它不断吸收新的数据,淘汰旧的低效功能,生长出新的功能和服务,从而实现了“动态进化”。
在这个有机体中,人类扮演的角色,是它的“意识”和“灵魂”。我们负责设定它的目标和愿景,注入我们的价值观和创造力,引导它朝着对用户有益的方向去进化。
也就是说,未来的商业竞争,最关键的不是如何更高效地“管理稀缺资源”,而是如何更有效地“构建进化系统”。这是一个根本性的思维范式转变。无论是企业管理者、创业者,还是普通的职场人,这个转变都意味着挑战和机遇。
历史告诉我们,每一次底层逻辑的改变,都会带来财富和权力的巨大转移。蒸汽机时代如此,电力时代如此,互联网时代也是如此。现在,我们正站在AI时代的黎明。未来,属于成为那些能够驾驭进化力量的先行者。
今天的课程就到这里,这节课讲了智能时代的商业认知升级,下次课我会讲智能时代新的制胜策略。我们下次再见。
更多课程内容,请前往喜马拉雅,搜索《王煜全讲技术史》
↓长按图片扫码报名,先人一步,领先一路
此外,也向你推荐一下我们的前哨AI少年营,AI应用要从孩子抓起。在前哨AI少年营为期4个月的课程中,孩子们将亲手开发AI动画、游戏和小程序,从使用者变身创造者,成为AI时代的超级个体。具体介绍请见下方海报。
再提醒一下,为了保证少年营的质量,本次名额有限,欢迎扫码报名!一起开启AI的升级之路吧!
最后,鉴于公众号推送机制的改变,你未来刷到要闻评论的机会可能没那么多了,建议你加入粉丝群,第一时间得到我的独家前沿分析,而且我们还会每天在粉丝群里发布独家资料,快快扫码加入吧!
↓¥399,掌握王煜全AI产业预测精华(iOS用户请在电脑端打开)
此外,我们还为您准备了一个示意图,扫描加群即可领取
“AI时代的服务范式转移”
米牛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